Sunday, 9 June 2013

四季养生饮食

   民以食为天,但亦有道。所谓春温、夏热、秋凉、冬寒,在昭示四季更迭这一自然规律之时,亦彰显饮食之道。对此,在饮食与养生方面,中医的理念认为人与自然是和谐统一的,人应当适应自然规律,饮食方面更是如此。最基本的一条原则就是要因人、因地、因时膳食 中医有云:春养肝,夏养心,秋养肺,冬养肾,四季养脾胃。


1 春季属木,要防肝火
春季气候特征
春季为何易上肝火
肝火过旺有哪些表现
肝火过旺易生哪些疾病
春季服用泻火药需遵循的法则
科学饮食防肝火

春(立春到立夏):养肝    
   唐代医家孙思邈说:春七十二日,省酸增甘,以养脾气。明代高濂《遵生八笺》中也记载:当春之时,食味宜减酸增甘,以养脾气。意思是说:春季肝旺之时,要少食酸性食物,多吃甜的。否则会使肝火更旺,伤及脾胃。而人们在春天里的户外活动比冬天增多,体力消耗较大,需要的热量增多。但此时脾胃偏弱,胃肠的消化能力较差,不适合多吃油腻的肉食,因此,热量可适当由甜食供应。总地说来,春天的饮食要多吃大自然在春天贡献给我们的食物,那味道和春天一样——清淡而甘甜。
   适合春天吃的食物:春季肝旺之时,要少食酸性食物,多吃甜的。中医所说的甘味食物中,首推大枣和山药。经常吃山药或大枣,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。如果将大枣、山药、大米、小米一起煮粥,不仅可以预防胃炎、胃溃疡的复发,还可以减少患流感等传染病的概率,因此非常适合春天食用。除了大枣和山药之外,甘味的食物还有:大米、小米、糯米、高粱、苡米、豇豆、扁豆、黄豆、甘蓝、菠菜、胡萝卜、芋头、红薯、土豆、南瓜、黑木耳、香菇、桂圆、栗子等,每人可根据自己的口味选择,最好多吃一些。另外,在春天多吃一些含叶绿素比较多的植物,多吃补益肝胆的木行食物。春天主风,易口渴,饮食上要以清淡为主。  
   
依据中医理论,春季也有些应忌食的物品。如春三月忌吃羊肉、狗肉、鹌鹑、荞麦、炒花生、炒瓜子、海鱼、虾及辛辣物等。此外,要少吃黄瓜、冬瓜、绿豆芽等寒性食品,它们会阻碍春天体内阳气的生发。

春季饮食要掌握一个原则:根据气温变化,食物由温补、辛甘逐渐转为清淡养阴之品。
·         早春饮食取温避凉。早春应适当吃些春笋、香椿、菠菜、柳芽、荠菜、葱、姜、蒜、韭菜、芥菜等偏于温补的蔬菜和野菜,不能一味食用人参等温热补品,以免春季气温逐渐上升,加重身体内热,损伤到人体正气;应少食黄瓜、冬瓜、茄子、绿豆等性凉食物。
·         仲春饮食宜辛甘。适当进食山药、红枣、蜂蜜、芹菜等平补脾胃的食物,同时注意摄取足量的维生素,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,少食酸性食物,以名伤用脾胃。
·         晚春饮食宜清补,可以适当选择甘蔗汁、荠菜、百合、螺、鸭肉、苦瓜、紫菜、海带、海蜇、绿豆等平补食物,少食辛辣、黏冷、肥腻之物。

不上火的春季食养妙方
姆胡萝卜炒口蘑/木耳炒西芹/帮海米冬瓜/绿豆芽炒菠菜/凉拌金针菇/青椒绿豆芽/平菇炒莴笋/椒油笋丝/香芹炒瘦肉/番茄炖牛肉/莲藕山药汤/红小豆甜汤/芦笋扒香菇/百合炒芹菜/银茅豌豆苗/番茄炒菜花/素焖四季豆/茼蒿炒鸡肉/荠菜春笋煲/金针菇油菜猪心汤/五色蔬菜汤/杏仁山药汤/三丝豌豆苗汤/海带什蔬汤/香菇莼菜汤/干贝小白菜汤/丝瓜猪肝瘦肉粥


2 夏季属火,要防心火
夏季气候特征
夏季为何易上心火
心火过旺有哪些表现
心火过旺易生哪些疾病
婴幼儿心火旺有哪些表现
科学饮食防心火

夏 (立夏到小暑):养心
   护心食物应成为夏季的重点,夏季暑湿之毒会影响人体健康,吃些凉性蔬菜有利于生津止渴,除烦解暑,清热泻火,排毒通便。
   适合夏天吃的食物:草莓、苦瓜、冬瓜、南瓜、西瓜、西红柿、丝瓜、黄瓜、菠菜、樱桃、洋葱、大蒜、鱼、蛋、山药、马齿苋、莲子。夏天红色当道,越是天热,越要保证人体水份不被蒸发出去,吃这些食物是获取天然能量的最好滋补品。夏天脾胃较虚,所以要吃些富有营养又易消化的食物调理好脾胃,为秋季吃肉进补打好基础。夏天多吃补益心与小肠的火行食物,长夏多吃补益脾胃的土行食物。另外,夏季是疾病尤其是肠道疾病多发季节,多吃些大蒜、洋葱、韭菜、大葱、香葱等杀菌蔬菜可预防疾病。

夏季养生食谱
  夏季是阳气最盛的季节,此时也是人体新陈代谢最旺盛的时候,人体出汗过多而容易丢失津液,因此夏季养生应该以清淡食物为主,避免伤津耗气。
  夏季饮食多清淡。夏季署热,人的脾胃消化功能相对较弱,应适当吃些清热解毒的食物,蔬菜类如茼蒿、芹菜、小白菜、香菜、苦瓜、竹笋、黄瓜、冬瓜等;鱼类如青鱼、鲫鱼、鲢鱼等,这些食物能起到清热解署、消除疲劳的作用,对中署和肠道疾病有一定的预防作用。
  夏季饮食宜补气。可适当选择一些滋阴补气的食物,如胡萝卜、菠菜、桂圆、荔枝、花生、番茄等。多食,杂粮,蔬果以寒其体,但生冷瓜果当适可而止,不可过食,以免过于寒凉,损伤脾胃。夏季心气旺盛,易伤人气阴,在这个季节里,应以补气养阴、清署热为主,如冬瓜、西瓜、莲藕、鸭肉等,不宜多食温补、滋腻厚味之品。

不上火的夏季食养妙方
凉拌西瓜皮/柠檬瓜条/酒香水果拼盘/姜汁四季豆丝/辔花生拌芹菜/海蜇皮拌鸭条/番茄渺鸡蛋/青椒炒茄丝/辣炒空心菜梗/苦瓜炒猪肝/清炒藕片/丝瓜炒鸡蛋/西芹百合炒草莓/清爽西蓝花/芹菜香菇炒墨鱼/海带绿豆/粥/丝瓜粥/荷叶薏米陈皮粥/鲫鱼红小豆粥/竹荪黄瓜汤/蛋花空心菜清汤,南瓤绿豆汤/凉拌双笋/荠菜炒百合/黪芹菜鳕鱼/香菇炒笋片/海带木耳菜汤/苦瓜藕丝/青蒿绿豆粥/雅芥蓝二冬/荷叶粥/银荷莲藕炒豆芽/清炖鸭块冬瓜


3 秋季属金,要防肺火
秋季气候特征
秋季为何易上肺火
肺火过旺有哪些表现
秋季易被“寒包火”困扰
肺火过旺易生哪些疾病
科学饮食防肺火

秋 (立秋到立冬):养肺    
   适合秋天吃的食物:花生、西米、银耳、蜂蜜、香蕉、枇杷、柿子、苹果、桃子、桃子、梨(把梨核一起吃了不怕寒)、百合、牛奶、椰子汁、蜂蜜、杏仁汁、豆腐、苦瓜、萝卜、黄花菜、马齿苋、花生、莲藕、山药、芋头、百果、松子、牛肉、狗肉。果实的颜色随季节由深转浅。过了夏天以后只要天气转凉了(从9月中旬到11月初)要吃肉进补。秋天多吃补益肺与大肠的金行食物。

秋季养生食谱
  秋季阳气渐收,阴气渐长,此时人体也应顺应四时变化的规律,进入保护阴气的时机,在饮食方面应以防燥养阴、滋阴润肺为主。
  入秋饮食宜甘润。宜多选甘寒滋润之品,如百合、银耳、山药、梨、葡萄、荸荠、糯米、甘蔗、豆浆、芝麻、莲藕、菠菜、猪肺、鳖肉、橄榄等,这些食物有润肺生津、养阴清燥的作用。应少食葱、姜、辣椒等辛味之品。
  秋季饮食宜滋补。秋季引补是中医养生要旨之一,为冬令进补打好基础,避免冬季虚不受补的发生,可适当服用沙参、麦冬、百合、杏仁、川贝等中药材,对于缓解秋燥有良效。
  秋季宜少辛增酸。秋天要少吃一些葱、姜、蒜、韭菜、辣椒等辛味之品,以免伤及肺气;要多吃一些酸味的水果和蔬菜,要选择苹果、石榴、葡萄、芒果、柚子、柠檬、山楂等酸味食品,以防秋燥。

不上火的秋季食养妙方
凉拌木耳丝/木耳生菜/金针菇拌萝卜丝/香菇四季豆/糖醋藕片/榨菜炒银耳/炒三丝/丝瓜烧豆腐/豌豆鸡丝
木瓜炖排骨/番茄鸡块/蜂蜜蒸梨/蜜饯水蜜桃/杏仁提子麦片粥/小米山药粥/腐竹麦片白果粥/番茄豆腐糯米粥/西蓝花鸡汤/莲藕红枣牛骨汤/鲜贝冬瓜汤/冬瓜薏米瘦肉汤/番茄土豆汤/粉丝萝卜汤/香菇荷兰豆/香糯荷藕/白果荸荠炒藕尖/银耳杏仁鸽鹑蛋/甘蔗哈密瓜汤/银耳莲子粥


4 冬季属水,要防肾火
冬季气候特征
冬季为何易上肾火
肾火过旺有哪些表现
肾火过旺易生哪些疾病
科学饮食防肾火

冬 (立冬到立春):养肾  
   冬季进补宜遵循的基本原则:炎夏过后,便是金秋。人体经过暑热的消耗后,渐渐趋于生理平衡,准备入冬的营养储存。其主要措施之一就是进补。冬季进补有利于改变病人的虚弱状态,增强人体健康。用现代医学语言来讲,称之为健康投资。中医认为,秋季进补宜容平,冬季进补宜封藏,这是秋冬进补的基本原则。
  
适合冬天吃的食物:冬令进补,多吃些狗肉、羊肉、鸽肉,牛肉、虾类、莲藕、大白菜、油菜、山芋、红枣、萝卜、青菜、海带、芝麻、黑米、黑木耳、,葡萄,菠萝,橙子,核桃,何首乌,芡实,枸杞,蜂王浆。冬天要藏精气。冬天多吃补益肾与膀胱的水行食物。

冬季养生食谱
  冬季是万物生机潜伏闭藏的季节,此时天寒地冻人体血液循环减慢。中医认为,此时寒邪强盛,易伤及人体阳气,因此,冬季养生重在滋补。
  冬季饮食宜滋补。冬季饮食养生的基本原则是要顺应体内阳气的潜藏,敛阳护阴。可适当选用羊肉、狗肉、虾、韭菜、桂圆、木耳、栗子、核桃、甲鱼等食物;多吃些薯类,如甘薯、马铃薯等;蔬菜类如大白菜、圆白菜、白萝卜、黄豆芽、绿豆芽、油菜等。
  冬季忌食寒性物。冬三月草凋零、冰冻虫伏,是自然界万物闭藏的季节,人的阳气也要潜藏于内,脾胃功能相对虚弱,若再食寒凉,宜损伤脾胃阳气。因些冬季应少吃荸荠、柿子、生萝卜、生黄瓜、西瓜、鸭等性凉的食物。同时,不要吃得过饱,以免引起气血运行不畅,更不要饮酒御寒。

不上火的冬季食养妙方
土豆烧牛肉/南瓜牛腩盅/白萝卜炒肉片/家常芋头烧排骨/腰果炒鸡丁/牛蒡炖鸡/魔芋烧鸭/木耳炒山药/蘑菇油菜/白菜木耳/鸡蛋牛肉粥/牡蛎肉末粥/黑芝麻粥/红薯粟子排骨汤/党参羊肉汤/当归生姜羊肉汤/黑豆鱼头汤/虫草炖老鸭/羊腰苁蓉煲/莲藕黑豆汤/黑芝麻核桃仁汤/芦笋浓汤/牛肉芹苯鸡蛋汤/八宝滋补鸡煲/黑豆红枣鲤鱼煲/杏仁牛奶芝麻粥

5 四季都要防胃火
哪些原因导致胃火
胃火过旺易致哪些疾病
科学饮食防胃火

四季消胃火食养妙方
黑木耳拌豆芽/养生饭卷/白菜柚子汤/杏仁苹果豆璃羹/果香藕片/莴笋橘子汁/鸭丝绿豆茅/海带冬瓜汤/胡萝卜陈皮炒瘦肉/八宝健胃饭/泡橙汁冬瓜/冬笋豌豆苗羹/春笋鱼片


No comments:

Post a Comment